民生为本 发展为要 全力推进棚改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
民生为本 发展为要
全力推进棚改和保障性
安居工程建设
在市委、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省建设厅的关心指导下,我市抢抓机遇、凝心聚力、攻坚克难,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2018年我市实现棚户区改造开工67427套,竣工59103套,交付40684套,完成情况位居全省前列。根据会议安排,下面,我围绕这一主题作交流发言。
一、主要做法
坚持以人为核心、以城为载体、以产为保障,积极探索改造模式、方式、方法、重心等四个方面的转变,实现产城人共赢,做到人人受益。
一
是改造模式上
从城区各自为政、项目带动向全市“一盘棋”、整体改造转变。高标准编制“一区一规划”,打造全链条政策体系,统筹推进全市改造工作;构建市、区、街、村四级联动机制,组织开展互看互学大比武,不断营造比学赶超工作氛围;实施整村征迁、连片改造,彻底改变了零敲碎打的改造做法,跳出了越改越难的困境。
二
是改造重心上
从重征迁、轻保障向民生优先、安置优先转变。出台实施10%留用地兜底、回迁安置房上市交易、筹建蓝领公寓等政策,保障被拆迁人利益和新杭州人住房需求;引入绿城、滨江等房产公司代建安置房,引进品牌物业公司实施全方位管理,全面提升回迁群众居住品质。
三
是改造方式上
从追求地块开发、资金就地平衡向补齐功能短板、助推转型发展转变。优先补齐功能短板,“三公”建设用地占全部拆后土地的58%;编制三年建设计划,明确安置房、配套设施建设时序,让老百姓尽早感受改造红利;清退低小散企业,编制产业规划,为产业转型、错位发展提供支撑。
四
是改造方法上
从一刀切、粗放式向因村施策、特色为要转变。因村施策,分类实施拆除重建、综合整治、拆整结合等三种改造方式;文化传承,坚持“征迁不征古迹、拆迁不拆文化”,多措并举实现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;特色打造,出台城市特色风貌指导意见和建筑景观设计导则,以建筑为载体传承城市记忆。
二、工作成效
坚持“人人共赢”、“刚柔并济”,赢得了杭城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,促进了改造工作平稳推进,在“产”、“城”、“人”三个方面全面提升获得感。
一
是改造工作得以快速推进
2016年至今,已有14.3万住户完成改造,有效攻克了“改造难”;多措并举,筹集国开行、农发行等各类银行贷款额度4233亿元,放款2774亿元,有效解决了“筹资难”;创新项目模拟审批制度,将审批环节前置化,实现征迁安置房拆迁后半年内开工建设的目标,开工建设安置房17.7万套,回迁安置3.6万户。
二
是群众“获得感”得以增强
通过棚户区改造,消除了脏乱差的居住环境,区域安全事故明显下降,经过创新实践证明,群众怕“征迁不公平、回迁安置慢、安置房品质差、生活保障难”的顾虑已逐步打消,百姓获得感不断提高。据2018年市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,群众关注率95.9%、支持率98.1%,满意率96.2%。
三
是城市品质得以提升
补齐了城市功能短板。通过改造,未来几年内可建设教育设施、文体设施、医疗设施共计283个;建设各类交通设施439个,贯通河道36条,打通断头路91条,建设公共停车场94个。支撑了城市重大项目建设。通过改造,G20峰会场馆、亚运村设施、33个入城口、12条快速路、9条地铁和2条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均顺利推进。打造了产业经济新“高地”。通过改造,一批以物联网产业园区为代表的高新产业平台;以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代表的“特色小镇”;以龙坞茶镇为代表的休闲产业不断形成。
四
是城市文化得以传承
通过改造,挖掘收集了上万件老物件,留下等老街保留了原始风貌;热电厂遗址等229个历史遗存得以保护修复;规划建设中的各类博物馆、陈列馆,使独具杭州韵味的运河文化、茶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。
下一步,我们将围绕“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改造”总体目标,坚持以民为本,进一步提升安置房建设品质、加大推进安置房回迁安置和办证力度、高标准谋划拆后土地利用,推动环境质量、发展质量、生活质量同步提升,提升人民群众的“获得感”和“幸福感”。